寒假即将来临,受职业规划影响,大学生们往往利用假期寻求打工、实习机会,提升实践能力,积累工作经验。每逢假期,求职之路危险重重,陷阱不断,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,大部分学生会在进行网上进行求职信息的浏览和选择,此类因大学生打工引发的诈骗类警情呈阶段性高发态势,请各单位高度重视,立即开展防控工作,防止此类案件蔓延。
一、典型案例
1、2015年3月21日,鼓楼分局接林某报警,林某为南京一高校毕业生,接到自称为其学校老师的电话,称其认识一家公司高管可帮林某安排工作,让其汇款8000元好处费到指定帐户,后无法联系对方,发现被骗。
2、2015年4月28日,鼓楼分局接田某报警,田某通过网络搜索兼职信息,对方将其约至一家KTV面试,向其索要450元服装费、培训费后,让其回去等候通知,再无下文,发现被骗。
3、2015年4月26日,鼓楼分局接群众报警,王某称其在58同城网站上登记了求职信息,后接到陌生短信,称可为其安排工作,为购买手机卡返利赚钱的工作。王某尝试购买几次后,均收到返利款,后购买2000元充值卡后,对方无下文,发现被骗。
二、案件分析
1、受害对象:18-25岁的年轻人居多,尤其以在校学生、毕业生为主,多急于求职或涉世未深,容易受花言巧语蒙骗。
2、作案手段:不法分子恰恰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或涉世未深,容易受花言巧语蒙骗的特点,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,以推荐工作、收取押金、保证金、骗取信任等方式实施各种诈骗活动。
3、作案特点:推荐工作陷阱主要存在于一些自称是“职业介绍所”之类的地方,或假称学校老师、领导,能帮你推荐工作,但需缴纳一定费用。收费陷阱多是招聘方以招聘录用需要收取押金、保证金的借口,或以入职培训的名义,骗取求职者财物。信任陷阱是诈骗分子往往利用部分大学生想赚钱却不愿劳累的心理,用一些轻松的网上工作吸引求职者,先利用一两次甜头骗取求职者信任,之后再利用信任作案。
三、打防措施
一是提高法律维权意识。在整个社会尚未建立起对大学生假期打工的保护机制的现阶段,增强学生法律维权意识,最有效方式仍是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用工协议,协议内容应包括工资标准、劳动时间、工作岗位等。这样,尽管双方不属于劳动关系,仍可参照民法通则、合同法等规定进行维权。
二是提高甄别能力,保持警戒心。广大学生要通过正规职业介绍机构找工作,在何处打工,一定要告知家长或亲友。如果工种有危险性,要看清用人单位是否投了意外伤害险、劳工保险等。特别要注意常见的陷阱,比如传销,而不是营销促销。
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。用工单位需将寒暑假等阶段性招募计划报劳动部门备案,待批准后方可实施。需及时发布并更新网上招工信息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。如招募名额分配至已签约的劳务派遣公司的,需强化对派遣公司的考核,全程监管招募流程。针对这些网络招聘平台,网安部门需要加大巡查力度,提升后台监管,加强网络治理,净化网络环境。
四是警企联动,注意防范。加强警企联动,明确职责分工,建立联动处置机制,切实维护辖区稳定及企业、员工双方的合法利益。社区民警深入辖区高校,按时发送提示短信,走进校园,现场互动,通过微博、微信等平台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和防范措施,切断源头,保护自身财产安全。